烏日區 烏日國中 宋淑娟 2012-10-22 報導
我家小孩教養好-培養高EQ及負責自主的孩子
擁有專心,更靠近成功
曾教授:請教各位,這一支小火苗燒到最後會怎樣?「Magic」在驚呼聲中,教授手中一支小火成了一朵紅花,誰也想不到竟是會開出美麗的花朵,火會熄滅,沾水後可能會開出美的花,這就是正向的思考,教養孩子也是要樂觀,樂觀的父母,多看到孩子的優點,看到都是機會,悲觀的父母,多看到都是缺點。應該培養孩子高EQ負責的能力,這本是我兒子母親節送給媽媽的花,這一罐是生活上的東西-去光水(去漬油),假設從小你給孩子去漬油,他會很有創意,凡事要先有樂觀的態度。首先分享兩個目的:
1.減法有時比加法重要: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之一,大衛雕像是文藝復興時期作品,有人問米開朗基羅:大衛是怎麼雕刻出來?米開朗基羅回答:有一天走進石材店,看到大石時就看到大衛在裡面,我只是把多餘的部分去掉而已。由這一則小故事告訴我們,如果孩子能力不佳,考試考不好怎麼辦?去補習?上安親班?這都是加法的概念,現在父母多是孩子缺什麼就補什麼,一直加一直加,結果呢?其實現在資訊非常發達和以前不同,孩子不再是「老師說」時代,現在都是網路或朋友在MSM上說,都可以獲得資訊,現在孩子都會廣泛的收集資料,負擔不一定比我們輕鬆,是不是父母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,偶爾可不可以去除一些什麼。
2.變形金剛:以知識獲取的過程為例,《虎媽的戰歌》和《真的放手讓你飛」》,兩種不同的教養孩子方式,結果孩子都很有成就,但兩個媽媽教養方法大不同;台灣的媽媽都想要採取中庸之道,頭尾中間都很難,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是一模一樣,所以必須在不一樣過程中,去找到一個核心的態度和方法,我們都在學習,你們都喜歡我給你一個或二個方法照做,每個人的喜好書籍不同,即使照著做;結果仍可能不會一樣,因為我們都不是作者。聽眾聽到我說的內容東西,要能懂得轉換,我曾在一場演講說:撥空和孩子聊一聊,要聽聽孩子說,隔週一場演講做分享時,其中有一位家長很面熟,心想聽的內容會一樣,那是來踢館的?原來這爸爸說聽講後試著和孩子聊天,但聊後感情越來越不好,因為每天做工回家來已是深夜,孩子在睡覺,把孩子叫起來聊……。這就是講師會給你資訊,但不會說細節,要瞭解目的在哪。
知道嗎?父母的保存期限?根據研究是10年,孩子到國中階段,已不和父母出門,有自己的活動空間,要想辦法延長期限,以一道受用終生的測試題來談,捨得捨得,忘記忘記,恭喜您今天來這裡,證明您是真正有心於教育,不要為孩子做太多,以前孩子生的多要嚴格管理,教養從藤條到愛的小手到不能打,觀念在改變進步。
「情緒及自主的大腦機制」,記得初為教師時,學生過動就被視為調皮搗蛋,老師情緒好,會一再告誡,最後去罰站,但當這學生椅子靠近課桌時,一句:xxx,國小三年級學生怎麼可以罵三字經?千萬不可以說:你再給我講一遍,當場我很生氣罰他,狠狠打下去,很痛有一道淤痕,事後心裡很難過,就打電話給家長說明原委,家長說:孩子毋打袂出脫,心懷虧欠特地到學生家做作家訪,約時間時家長非常歡迎老師來,問孩子家長的工作?孩子回答說「慈善事業」,家長說自由業,結果是從事地下借貸,家訪正好去看看,地下錢莊真是在地下?從事借貸的人,向他借錢人是很好,不還時才會變兇。當時坐在客廳,媽媽才出來,爸爸第一句話:xxx,查某人在這衝啥……,另外有個客人來訪,見面雙方也是第一句xxx;當時我心中很難過,這三字經是我從小的生活環境所不准許的,但這口語對某些人是沒有意義,只是一句發語詞。所以教養是父母給的,先在家裡學的,後來才到學校來的,孩子六歲以前,生活都在家庭,隔代教養的方式時常讓孩子一直看電視,專注力都不會太好,因為影像速度快。以腦的構造,學校教育就是負責中間和後腦杓的,小孩子幼時表達靠動作 溝通用肢體,這是後腦的發育,後來發展到前額葉,高EQ及負責任在這一區塊,所以要去教育,青少年易暴怒- 前額葉的功能,可以生氣但不要過頭,發展沒有成熟 體諒孩子發展還沒達到,要多一分體諒,從史楚普效應(stroop effect),遊戲中我們自己發展的情形,色彩遊戲反應會亂掉,因為檢驗和原來的認知衝突,框架效應(framing effect)情境一1000元,保有和失去會影響思考,生氣說氣話讓你很難過,反彈時情緒會影響孩子思考,知覺集中傾向(perceptual centration)「看!我取走了你的卡片!!!默想你的看法」觸類旁通,舉一反三,這如知覺集中,孩子這時只對感興趣的投注心力,同時把心力投注,所以企業成功,要使孩子多面向感興趣。
父母親應該怎麼做呢?為何父母經常火冒三丈?目標大不同:青少年不准父母進到自己空間,嫌父母管太多。背景大不同:時空環境不一樣,這一代要照顧老的要照養小的,教養方式完全不同,切忌抓狂報復,提供以下六項參考:
一、注意脈絡:不要僵化,一粒米養百樣人,太太曾笑說我學教育對孩子說話要是教育家般,但管教孩子時:我是爸爸非學教育的人,兒子小五看壹週刊是因有漂亮女生…,我發現兒子是正常的,人是完整的個體,沒有一個人是和其他人一樣,這就是脈絡,大人抽象和現實是分開的,孩子有創意,天馬行空會從脈絡情境去感知找線索。
二、培養專注力:專注力不佳≠智商低,專心什麼?要提醒他要專心什麼,小孩子過馬路要看車子,紅綠燈,指令很明確,期待他做什麼要清楚告訴他,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?覺察呼吸,腦升級,深呼吸、靜坐、慢走,書裡自有專注力,三歲孩子能連續聽一個半小時故事,看電視只需要人腦短暫的專注力,所以要多閱讀能增進專注力,擁有專心,更靠近成功。
三、成為孩子的楷模:孩子讀書時,父母在做什麼?孩子在看在觀摩,能否一同學習,不要看電視,家庭教育打下人生重要地基,一顆蘋果兩個孩子搶著要,你會如何處理?最好的方式是要獲得蘋果要付出,把蘋果切半給大的或給小的,是最不好的方式,沒有付出會回到原點,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孩子在反應你。
四、尊重孩子、相信孩子:讓孩子覺得他很重要,有些父母一早三件事:刷牙、漱口、罵小孩,孩子不是父母情緒的出口,尊重孩子不是全聽而是該與不該,不要比較,「你看人家小強表現多好,你拿什麼跟人家比?」「異準性」比較迷思,最易迷思在孩子的成績單,教養是沒有專家,先尊重孩子,不是只給機會而是要瞭解原因,多看到人家的優點對方會有成就感,愛迪生媽媽從不放棄他,才造救了愛迪生,相信孩子:人都會自我察覺18個月,態度改變--孩子人生也跟著改變,不要吝於表達正向肯定與讚賞,不用什麼都要和人家比,不想要輸在起跑點,卻輸在人生的終點。
五、停、收、等、慢:父母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常背道而馳,在給愛之前,問問是否孩子需要的,讓孩子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,要記得收手,有問題時不要立即服務要讓他為自己負責,以孩子打破玻璃杯為例,會逃離現場、湮滅證據,父母要學會等,父母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,「延後享樂」實驗,競爭力更強。六、建立親子空間:營造愉快的時光,找出你和孩子都喜歡的活動,要讓他成為日常行事。
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,讓您成為孩子的守護者;只要您努力,孩子一定看得到!
人所能做的永遠比所想的多﹗